联系我们

了解更多信息,请致电

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位置: 首页 > 聚焦非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固安相子

发布时间:2017-07-12

固安相子——历史悠久 独特的民间艺术

邢坤纸雕作品《老北京四合院》.png

《老北京四合院》

“固安相子”(纸雕)历史悠久,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民间艺术。起源固安,因作品栩栩如生和实物真实相像,被人们称之为“相子”,其所有作品都称之为“相子”。(属雕塑类)是以纸为原料、雕塑立体圆雕造型的一种奇特工艺,其作品能达到木雕、泥塑的艺术效果,和其它纸制工艺截然不同。创史人为固安县邢氏,其前身是泥塑、脱纱、木雕,来源于庙宇文化,即神佛造像,古建模型。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更有纯属于中国的道教,都离不开这几项民间艺术,这也是中国两千多年的文明历史造就了这些传统工艺。固安邢氏,世代艺人,因艺术而生存,为艺术而付出,从艺历史已有三百多年,现传人邢坤的高祖约在1845年就在北京开设了以承揽皇家寺庙塑像、古建小样、古建筑彩绘、皇家祭祀品、民间花会用品、纸制工艺品的“恒聚斋”老店,当时承揽了很多皇家寺院塑像工程。在民间艺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邢氏先祖以泥塑、脱纱、木雕为基础以纸为原料,创史出了“固安相子”(纸雕)。诞生于约1786年(约乾隆50年),它填补了从古至今用纸为原料做立体圆雕的空白。当时应用于庙宇造像、古建模型经过数代人的努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此工艺不断完善,把纸的可塑性已经开发到了无局限。可做出人物、动物、古建模型、民间花会用品、戏曲道具帽饰、立体人物纸偶(如:西游记、三国人物)、立体纸雕画、祭祀品等任何造型的作品,逐步进入了社会文化的各个角落。

《关帝像》.png

《关帝像》

“固安相子”(纸雕)其作品体质轻、坚固、不怕水,以“抓胎一绝”而著称。在民间影响力很大,因年代久远又加上文革期间销毁了大量资料,不能考证前辈的名字(但现在还有祖上传下来二百三十年以前的泥范儿)。只能从现传人邢坤的高祖建立的北京恒聚斋算起,至今五代,现在的邢坤是第五代传人。邢坤的高祖邢容弟兄二人,长兄邢宽。邢宽和邢容的前辈已经从事“固安相子”(纸雕)这门技艺了,暂以邢容这一代为创史人,邢容约生于1798年(清·嘉庆2年)活跃于1814年至1850年,即道光年间,至今约有213年,曾祖邢万清,约生于1834年活跃于咸丰至同治年间,祖父邢端弟兄二人,其弟邢方。邢端生于1869年(清·同治7年)卒于1926年(民国15年)邢端带徒30于人。父亲邢树珍生于1914年,卒于1995年,他自幼从艺,在他12岁的时候他的父亲邢端去世,艰难的把祖传技艺继承下来。他的技艺成熟期在1930年以后,《民国31年(1942年)固安民国县志记载:彩饰品:相子、产于林城,是一项专门技艺》。这就是针对邢树珍而言的。由于战乱经济萧条,从此逐步走向衰落。直到文革期间“固安相子”(纸雕)被打成四旧对象,数代人遗留下来的大量作品,寺庙造像图谱、工具等被销毁。现在只剩下20余件寺庙头像模样和脸谱模样。最早的模样有230多年的历史。随着时光的推移,“固安相子”(纸雕)被人们所淡忘。

邢坤正在制作泥塑.png

邢坤在做泥塑

邢坤出生1965年,做为第五代传人走过了漫长而复杂的历程,从十二三岁上小学时就和父亲学艺,除移传基因外,后天的学习和修养造就了他对“固安相子”(纸雕)这门绝技的兴趣和爱好,以极高的天赋和扎实的功底。在他16岁时对于“固安相子”(纸雕)的掌握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此后为了生活跟大哥学木工,做油漆彩画,古建筑木结构等技术。这一系列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极大的丰富了邢坤的知识和本领,为以后的艺术发展和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传承祖上留下来的技艺,他放弃了其它的事业,在漫长的日子里读了很多有关书籍,几十年来从学习、整理到挖掘付出了几十年的青春,把这门技艺原汁原味的挖掘继承下来,逐步走向了艺术创作的专业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