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了解更多信息,请致电

非遗传承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聚焦非遗 > 非遗传承人

秸秆扎刻

发布时间:2017-05-09

文化艺术顾问1.JPG

徐艳丰,我会第一届理事会文化艺术顾问,男,汉族,1952年8月生于中国河北省永清,政协河北省十一届委员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特邀委员。政协廊坊市五届委员会特邀委员。高粱秸秆扎刻民间工艺开创者,中国扎刻艺术大师。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高粱秆扎刻是一种以高粱秆为原料,以卡尺、锥子、小刀、竹签等为工具,靠手工扎制大到各类古建筑模型小到蝈蝈笼子、筷笼子等民间手工制作技艺。

高粱秆扎刻的基本特点:仿古建筑的特征;平衡、稳定的物理特征;榫、槽、角度的几何特征;中国古建筑的观赏性特征;“六节稳固”(古建筑斗拱)的创作性特征。

高粱秆扎刻用料考究,需选上乘的高粱秆,粗若拇指,细如钢针,扎刻工艺繁琐,高粱的品种直接影响了高粱秆的特点。东北的大头高粱太硬,本地的红帽高粱又太软,就利用杂交的方法取其钢去其柔,培育了“铁杆高粱”。高粱的种植决定了高粱秆的粗细。工艺上需粗细不等,种植株距就需要远近不一,从一寸到八寸不等。高粱成熟后取其长穗儿的一节收到家中日光晒干,后用卡尺分成60多种粗细不同的原料绑成捆分类保存。确定作品,从画册上选择想要扎刻的古建筑图片,根据比例画出草图。

 扎刻的基本技法“扎”在这里指锁榫。“刻”指用刀开槽,高粱秸杆要能够精密结合并构成古建筑的各种形式,必须采用类似宋代大木营造法的木制卯榫结构的方法。不用胶粘。其独特的需要榫卯用小刀来完成。

开槽,六根秸秆每根要开槽,其深度是秸秆直径的一半;槽的宽度是秸秆直径的两倍。六根秸秆咬合在一起形成特殊的卯榫接口,它既是扎刻工艺结构的基础,更是扎刻古建模型时斗拱的基本制作方法。掌握了六节锁扣的方法即掌握了扎刻建筑模型结构的基本技法。

 1.jpg

省领导参观徐艳丰工作室

扎刻制作的主要过程:用事先开好槽的高粱杆攒制主架——制作排椽——制作脊——制作挑角——制作瓦垄——制作各层装饰。

高粱杆扎刻从形制、结构和制作程序等方面看,与中国古代建筑是一脉相承的,而这种材料制造的建筑模型在全世界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被西方学者称赞为“东方构成学的典范”。

“徐艳丰扎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他的扎刻艺术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构成学的典范”,堪称“中国一绝”。几十年来,徐艳丰获各种荣誉七十余项。其中包括:

1982年2月,扎刻作品《天安门》参加由河北省文化厅中国美协河北分会组织的“河北省民间美展”获优秀奖。该作品被日本邀请随河北民间艺术团赴日本长野展出后被长野县永久收藏。

1984年5月年被共青团河北省委员会评为“河北省五大能手”之一;

1987年9月,作品《黄鹤楼》被中国对外展览中心选入“中国造型艺术展”,送往加拿大多伦多展出,后被加拿大收藏;

1989年12月作品《故宫角楼》在河北省民间美术研究会举办的河北民间美术展览中获优秀奖;

1990年4月在上海参加由解放日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的90上海民间艺术博览会获“90上海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创作奖”;并同时被河北省评为“河北省对外宣传优秀奖”。

1992年1月随中国文化部之邀参加“庆祝中日友好20周年”活动赴日本文化交流;

1992年10月,作品《故宫角楼》在北京参加由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第二届民族文化博览会民间美术大展”获特别奖;

1995年9月,作品《故宫角楼》在北戴河参加由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全国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举办的“95万博被全国艺术之乡艺术精品展示大赛”获一等奖;

1996年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1996年4月至10月,携带作品随文化部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赴西班牙巡回展出;

2001年8月作品《黄鹤楼》在北京参加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获《山花奖、民间工艺金奖》;

2004年10月,作品《庆州白塔》在杭州参加由中国女工艺美术学会举办的“中国民间绝艺大赛”中获金奖;

2005年9月,作品《故宫角楼》在杭州参加中国器官移植受者才艺表演并获“最具魅力奖”;

2006年6月,扎刻作品《应县木塔》参加河北省旅游局组织的《第二届河北省旅游商品大赛》获银奖;

2007年4月随河北省文化厅组织到澳门去交流;

2007年5月,作品《飞云楼》在深圳参加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获中国国际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

2007年10月,作品《飞云楼》赴浙江东阳参加由中国美术学会木雕专业委员会组织的“中国木雕创作大赛”获金奖。

2008年7月作品《飞云楼》在北京参加由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北京市文物局举办的奥运“中国农民艺术展“中获精品奖”;

2009年1月作品《飞云楼》赴香港展出

2009年2月作品参加《庆州白塔》中国文化部组织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

2009年作品《故宫角楼》参加在香港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2009年6月作品《飞云楼》参加河北省文化厅组织的第二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

2010年7月作品《故宫角楼》参加河北省文化厅组织的第三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暨第七届南戴河荷花艺术节

2010年8月携作品《故宫角楼》参加河北省政府组织的“河北文化宝岛行”活动赴台湾展出进行文化交流

2009年6月,徐艳丰正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秸秆扎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2011年,携作品《飞云楼》、《故宫角楼》参加澳门特别行政区民政总署主办“浓墨艳彩展风华—河北春节习俗节”。

2011年11月,徐艳丰被聘为北京艺汇家生活艺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

2012年6月作品《上帝阁》被廊坊博物馆收藏。

2012年9月携作品《飞云楼》参加中国民间艺术节荣获最佳作品奖。

2011年,参加华西村建村50周年,作品《华西金塔》被华西村永久收藏。

2011年,作品《万春亭》参加黄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荣获金奖。

2012年作品《阁楼》被华西村博物馆收藏。

2013年作品《台儿庄城楼》入选“河北省廉政文化传统艺术作品展”。

2013年5月徐艳丰携作品参加中国湿地博物馆“田野飘香禾影生辉”秸秆文化艺术展。

2013年徐艳丰徐晶晶徐健三人被聘为河北科技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秸秆扎刻进校园”导师。

2014年1月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俗文化展示周”活动。

2014年9月《飞云楼获“第二届中国北方旅游文化精品博览会”金奖。

 1 (5).jpg

各新闻媒体先后也争相报道。1983年中央电视台一台新闻联播报道了他的事迹。2002年中央三台“走进幕后”栏目组为他录制了节目。2004年,中央10台科教栏目介绍了他的扎刻艺术。2001年,中央四台录制了专题片。2006年,被中央三台“春节大联欢”邀请参加春晚并表演了他的才艺。另外,北京台、河北台、香港台、澳门台、天津台、台湾台等多次播出有关他的节目。

除此之外,《人民日报》海外版分别在1996年4月26日,1993年11月6号,2005年11月12号,2007年12月4号,2008年7月18号,2008年6月6号的美术版面上向海外读者详细介绍了徐艳丰和他的扎刻艺术。《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中国文化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天津日报》、《河北日报》、《河北青年报》、《燕赵都市报》以及《澳门日报》、《深圳日报》、《西华日报》等报纸也纷纷给予报道。

徐艳丰的扎刻作品《天安门》1982年被日本长野县收藏。1983年,《佛香阁》《故宫角楼》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故宫角楼》被宋城民间工艺馆收藏。2005年8月,作品《黄鹤楼》《故宫角楼》和《天坛祈年殿》被北京民俗收藏馆收藏。

收藏徐艳丰作品的还有来自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法国、英国、香港、台湾等国际在人与海外侨胞。